夏日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,但如果出汗的方式,汗液的量、色和气味发生改变,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前兆,应引起重视。以下就是从传统中医学角度对一些常见出汗现象的解释:
自汗
因为在热天服用止汗剂等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,称为“自汗”。自汗多因肺气虚弱、卫阳不稳、津液外漏所致,故常伴有疲劳、乏力、气短、畏寒等阳气不足症状。多见于佝偻病患儿和甲亢患者。
盗汗
睡着流汗,醒来流汗。盗汗多为阴虚所致,阴虚导致阳亢,阴不抗阳,津液为汗,常伴有五心烦、失眠、口干咽燥等症状。常见于浸润期肺结核患者。
战汗
也就是说,瑟瑟发抖后出汗是发烧和性病过程中善恶斗争的表现。比如战争出汗了,热度消退了,脉搏静止了,身体凉了,说明邪在走,元气恢复了,这是好现象。如果出汗后四肢发冷,烦躁不安,说明你无法战胜邪恶,正气走弱,那就是大病。战争汗在各种传染病的早中期较为常见。极度出汗是指出汗过多时,病情严重,正气虚弱,阳气亏损,伴有气短、四肢无力、脉象虚弱,有时无同等危险。是阳气会失的征兆,在心力衰竭、虚脱患者中更为常见。
头汗
出汗仅限于头部。多由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瘀阻所致,多见于阳明热、湿热证。如果是大病后看到的,或者老人哮喘,头额出汗,多为虚损。比如重疾末期额头骤汗,就是阴虚上来,阴虚不能附阳,阴液随气而逸的危机。然而,孩子们睡觉时经常流汗。如果没有其他症状,就不是病。
偏汗
俗称“半身汗”。可见于左或右,上身或下身。都是风痰或风湿堵塞经络,营力和身体不好,或气血不和所致。多见于风湿或偏瘫患者。如果老人出汗,可能是中风的前兆。
冷汗
指畏寒肢冷,出汗。出汗前没有发烧,嘴也不渴。常伴有精神萎靡、面色苍白、大便稀稀、尿长、脉缓、舌质淡等感冒症状。通常由阳虚、卫气不足引起,也可由休克引起。另外,手心出汗往往过于紧张;胸口出汗是过度思考;经常一有动静就流汗的,不是太胖就是太弱;糖尿病人的汗略香;肝硬化患者的汗液有一种特殊的肝脏气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