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葡萄酒的保质期一般是十年(也有五年和十五年),但国外的葡萄酒都保存了几十年,很多都没有保质期。我国进口葡萄酒往往标注保质期为10年或15年,因为为了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法规的要求,任何进口食品的保质期都要标注在标签上,葡萄酒也不例外,目前国家规定的最长保质期是15年。
在我国于2006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GB10344-2005 《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通则》中,酒精含量超过10%vol的酒类等饮料可免于标注保质期,最近引起了业内人士的质疑。
来自山东博兴芝麻开花有限公司的酿酒技师韩说,由于葡萄酒中含有一种单宁酸,它能与软木塞发生反应,使葡萄酒改变口味,即使密封,葡萄酒最短的保质期也是3年,还有6年。“如果取消酒的保质期,对消费者是不公平的。”
在国外,葡萄酒一般没有保质期,所以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区分葡萄酒的最佳饮用期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,在标签上注明保质期,可视为中国特色。比如祁连牌干红白葡萄酒,年轻的时候大概六个月到一年。这期间的酒都在酒厂度过,出厂时已经进入青壮年成熟期,五六年后逐渐进入陈酿期。所以根据交货日期来看,五六年内是酒的最佳饮用期。
葡萄酒的保质期是一个不精确的概念。不在保质期内,质量没问题。过了保质期,质量有问题,不能喝。其实过了保质期的酒还是可以喝的。外国人的葡萄酒商标没有标明保质期,没有保质期的概念。
按照中国人的理解,保质期内的酒应该是清澈的,不浑浊的,不沉淀的,口感效果应该是最好的。超过保质期的酒可能会浑浊沉淀,口感质量会下降,但仍可饮用。
陈年多年的红酒,如赤霞珠、品丽珠葡萄制成的干红葡萄酒,在新橡木桶中存放两年后,有一种坚硬、苦涩的味道。只有在瓶中存放十年左右或更长时间后,口感才能变得柔和、丰满、醇厚和丰富,使其成为真正的陈年葡萄酒。法国勃艮第和波尔多出产的A.O.C级红酒,价值连城,有些还是人家收藏的。对于这种高价值的红酒,浑浊沉淀是正常现象。喝这样的红酒,需要倒瓶,把瓶底的沉淀物分离出来,才能给人很大的享受价值。
从字面上来说,“保质期”是一个项目能够保证其质量的时期。众所周知,酒是有生命的,好酒也有一个从年轻到成熟,到巅峰,再到没落的过程。原则上,巅峰时期喝葡萄酒是理想的。但是,即使在它的衰退期,酒的变化也是逐渐的,不能绝对说不能喝,而是质量不好,或者口感难以忍受,所以人们自然就不想再喝了。所谓“变质”,更多的时候是由于保存不当,导致葡萄酒粗糙或发酸、苦涩、异味,或者是因为橡木现象。所以,“保质期”或高峰期是什么时候?还是在衰退期的某个时候?
再者,即使理论上规定了从装瓶到葡萄酒要走下坡路的时间为“保质期”,这个时间也不容易确定。因为这个时间和很多因素有关:年份、葡萄品种、酿造工艺、产地、生产者、贮藏条件等等。虽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(见前一篇文章),但还是很难量化。如果其中一个因素发生变化,结果会有所不同,而且往往这种变化的结果最终可以通过实际品尝来确定,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。也就是说,每一款酒,不同年份,要看实际情况。显然,提前10年、20年、50年开某种酒是没有意义的。想象一下1900年的Chateaud'Yquem还是完美的。这个“保质期”怎么确定?
当然,如果没有所谓的“保质期”,对于对葡萄酒了解相对较少的一般消费者来说,确实是一个很难判断和理解的问题。也给他们的选择带来不便。但是,如果硬性规定一个“保质期”,肯定会导致误导。在法国等传统葡萄酒国家,没有法律对葡萄酒的所谓“保质期”进行限制,但消费者不会因为具备相关知识,能够做出必要的判断而产生困惑。看来是要让人们明白酒是没有确切的“保质期”的,还是要让人们对酒有更多的了解,掌握相关知识。
红酒装瓶后有保质期。一般红酒都是放在木桶里发酵保存。保存葡萄酒最忌讳的就是温度的强烈变化。在店里买的话,只需要在家里室温保存即可。如果你想喝冰镇的酒,就在喝之前冷冻一下。如果把酒存放在冰箱里,只适合存放在温度变化不大的蔬菜房里。最理想的长期储存环境是保持温度恒定在12~14摄氏度左右,湿度在65%~80%,并保持黑暗。一般酒放在地下室。保持干净,防止其他气味渗入葡萄酒。